形勢比人強丨亞視還沒「死透」,TVB又發盈利預警,香港電視好景不在
導語
12月7日,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(香港TVB)發布盈利預警公告稱,預期截至2016年12月31日,公司年度凈利潤年度下跌55%至65%。這是香港TVB上市28年以來首次發布盈警公告。香港亞洲電視倒閉之後,另一家香港電視巨頭也開始顯露出頹勢。
2016年凈利潤暴跌近7成
公開資料顯示,香港TVB於1967年由利孝和、祁德尊、邵逸夫等人創辦,是香港首間獲得免費無線電視牌照的電視台,也是世界第一大華語商營電視台。1988年11月,香港電視有限公司HK-TVB Limited進行改組,TVB就此成為獨立上市公司。
按照香港TVB發布的盈利預警公告,以2015年全年盈利13.31億港元的業績計算,2016年TVB盈利區間在7.3億港元至8.6億港元之間,有可能成為2003年以來業績最差的一年。
這在上半年已經有所顯現。今年上半年,TVB營業收入同比下降3%,股東應占溢利實現3.02億港元,同比大幅下降74%。
對於盈警原因,公告解釋稱主要原因為香港經濟疲弱、播放奧運會節目未能收回成本以及新項目的啟動:
1、由於香港經濟自2014年第四季度起持續下滑,廣告市場全年均持續疲弱,對部分收益造成不利影響。預計收益按年下跌近4億港元,減少約 13%,將直接影響2016年度的分部溢利。
2、由於無線電視頻道播出「2016 里約熱內盧奧運會」導致未能收回成本約1.5億港元。
3、myTV SUPER機頂盒項目進展雖較預計理想,但還是約虧損5000萬港元。
值得一提的是,TVB在本次公告中提到,造成2016年凈利潤大跌的另一個原因,是「2016年公司出售了其持有的聯意製作股份有限公司的47%股權以及台北市內湖區的物業權益」。
對於這次盈利預警,大和證券在報告中分析,儘管TVB在香港免費電視領域會迎來多個競爭對手,但管理層並不擔心,因為相信集團已經建立起忠實的觀眾群。而針對移動電視對傳統電視的挑戰,TVB在2016年推出了OTT移動電視平台,相信已經可以回應觀眾的相關需求。
內地收入增幅最大,自家演員紛紛「北漂」
需要指出的是,TVB的收入不僅來自香港、還包括中國內地、馬來西亞、新加坡以及美國、加拿大等地區。
從地區收益貢獻來看,香港13.5 億港元的收入佔比69% ,馬來西亞與新加坡以2.66億的合計收入佔比 14% ,名列第二,排名第三的中國內地 2016 年上半年為 TVB 貢獻了 1.96 億港元的收入,同比上漲 33%。
但與2015年數據相比,新加坡、馬來西亞、美國、加拿大、澳洲、越南市場營收皆出現了下降,只中國內地收入出現較大幅度增長,同比增長33.2%、歐洲地區收入只增長了107萬港元。
除了營收下滑,TVB還面臨旗下當紅藝人離巢北上,明星日漸凋零的困境。
拿不出有吸引力的劇本,薪酬遭壓榨都成為藝人出走的原因。近幾年年迎來藝人與TVB期滿的高峰期,TVB當紅花旦小生相當一部分無意續約,「北漂」成為多數人的選擇。
2015年11月3日
吳卓羲在其主演的都市偶像劇《幸福歸來》宣傳會上,自曝已與TVB解約,《梟雄》成為他在TVB的最後一部劇集。
2015年10月
TVB五大花旦之一徐子珊與TVB期滿,不再續約。
2015年7月
曾經的香港小姐季軍,獲封「視后」的胡杏兒與TVB解約。
2014年7月
林峰與TVB期滿,不再續約。
2014年
TVB「一姐」余詩曼離開TVB到內地拍戲。
不只是藝人來內地淘金,TVB自己也準備轉戰內地。在港劇收視率低迷的情況下,TVB轉而投資內地電影領域。TVB在中期報告顯示:公司與內地產業投資基金華人文化合作成立了兩個電影投資平台,將通過這兩個平台參與中國電影市場的發展。
曾經風靡一時的港劇和港產電影成為一代人的記憶,但伴隨著內地經濟和影視文化巨頭的崛起,香港無論在經濟還是在文化上對內地的重要性早已今非昔比。
電視劇質量每況愈下、藝人紛紛北上淘金、台內「星光黯淡」的TVB,依靠結盟大陸資本,真的能重拾往日的輝煌?
TVB如何才能避免亞視的失敗?
作為香港老牌電視台,TVB不僅在香港的電視歷史上舉足輕重,在一些內地觀眾中也產生了不小影響。例如自1973年起舉辦的香港小姐競選,已經成為香港最具代表性的選美盛會。而TVB的不少自製節目,例如《金枝欲孽》、《溏心風暴》、《宮心計》等,也廣受內地觀眾歡迎。
此前,香港最早的電視台亞洲電視長期虧損已經停播清盤。香港的電視行業雖然未至末路,頹勢卻已經盡顯無疑。
曾一度引起內地觀眾追捧的港劇,如今卻缺乏新意,質量每況愈下,越來越失去內地觀眾的青睞。當港劇不再風靡內地的時候,香港幾家電視台的處境同樣不妙。
港劇屬於上世紀90年代的回憶。亞洲衛視出品的《大俠霍元甲》、《陳真》、《霍東閣》等港劇,1983年首次引進內地時曾震撼了內地觀眾,此後TVB推出的《射鵰英雄傳》《上海灘》等電視劇再次引發內地對港劇的熱潮。
如今回憶依舊,香港電視台卻開始走向下坡路。就在幾個月以前,亞洲衛視因長期虧損宣布停播,這家擁有近60年歷史的電視台並沒有像《霍元甲》歌詞中所說的「萬里長城永不倒」。
TVB在接下來的時間內一家獨大,日子卻沒有大家想象中那麼好過。
學者鄒讜有一句話:「後來的重大挫折,往往包括在當初的偉大成功之中。」成功會帶來過分的自信和路徑依賴,而失敗卻往往能夠刺激變革。所以說,「失敗是成功之母」成立,「成功是失敗之母」也是成立的。以TVB為代表的港劇的沒落,其實和曾經成功的商業模式不無關係。
提起TVB,就無法繞過已故的邵逸夫爵士,正是他一手創建的商業模式讓TVB走上了輝煌。邵逸夫開創的商業模式,簡單地講就是首先建立產銷 一條龍的電視劇製作機制,主流模式是制播分離,電視台直接向影視公司購買電視劇。但TVB不一樣,他們自己投資拍片,用他們自己培養的藝人,然後在他們自己的電視台播放,最後再自己發行海外,自產自銷一手包辦。這個辦法最大的好處就是成本控制,可以用最少的錢做最大的事。
TVB的第二個模式就是自己發掘培訓藝人,這就是著名的無線藝人培訓班,香港數得著的明星,絕大多數都是從這裡走出來的。除了藝人培訓班,TVB還通過港姐選美和歌唱比賽來挖掘人才。TVB捧藝人上位,藝人就要和TVB簽訂長期合約,而且是薪水很低的長期合約,違約的代價卻很高昂。這個道理不難理解,公司前期投入很多資源包裝藝人,藝人一旦成名就跳槽了,那公司豈非損失慘重。這個模式現在也仍然被各種藝人培訓公司所使用,比如日本的傑尼斯事務所、韓國以殘酷聞名的SM公司,藝人訂很多年的「賣身契」,薪水極低,而違約金卻是天價。
進入新世紀,TVB就開始走下坡路了,起初還不明顯,但2008年的金融危機,卻讓TVB遭遇重創。TVB的收益主要由本地電視台廣告、節目發行及分銷、海外衛星電視和頻道業務收入組成。其中,廣告收入佔總收益的50%。2005年到2008年期間,TVB的營業額從41.76億港元增至44.7億港元,每年增長率僅為1.35%。2009年上半年,半年營業額為17.54億港元,較2008年同期減少一成半。2009年上半年純利潤跌三成半,由2008年上半年的5.02億港元,跌至3.3億港元。不妨做個對比,2014年年報顯示,TVB的廣告收益約合人民幣27億元,而湖南衛視2014年的廣告收益則達到了75億元。他們的王牌欄目《快樂大本營》《我是歌手》《天天向上》《爸爸去哪兒》的廣告收益均超過了10億元。換句話說,湖南衛視的兩個王牌節目加起來,就差不多可以和TVB抗衡了。
在這樣一個經濟環境下,TVB傳統的自產自銷模式就出現了問題,和外購電視劇不同,自產自銷模式周期長,回本慢,有錢的時候自然不在話下,而沒錢的時候就捉襟見肘了,既沒有能力打造精品電視劇,也沒有足夠的薪酬留住藝人。過去,藝人們離開TVB基本上就沒有去處了,很容易遭到封殺,現如今,整個內地市場向他們敞開,廣闊天地大有作為,於是近些年一部部TVB的劇集,就變成了一位位藝人的告別演出。即使簽約也不會像以前那樣簽長約了。
TVB的成功,除了自身開發的商業模式之外,也得益於當時香港的大環境影響。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香港,正是經濟騰飛的時候,各行各業都飛速發展。甚至可以這麼說,很多商業運營模式上的弊端都能夠被這麼好的商業環境所掩蓋。用香港作家陳冠中的話說,那一代香港人,幹什麼都能成,經常把自己的好運氣誤以為是才能了。但經濟總有起伏,退潮的時候,赤裸的身體就遮掩不住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