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個不為人知的事實:除了人類之外,地球上還隱藏著一個螞蟻文明
你是否想過,除了人類之外,地球上還隱藏著另一個文明,而它的建立者,是一種我們非常熟悉的生物。
我們推算出宇宙中最早的文明可能會出現在宇宙誕生后的55億年左右,也就是比人類文明早出現80多億年。
而這種推算,也就衍生出了一個,看似簡單但又不那麼簡單的問題——人類會是宇宙中,最弱小的文明嗎?
你可能會覺得這個問題有些莫名其妙,甚至根本沒有辦法回答,畢竟人類直到今天,都沒有找到任何能夠證明,外星文明存在的證據。
這就好像隨手在地上撿起一粒沙粒,問這個沙粒是不是地球上,最小的沙粒一樣,在沒有對所有的沙粒進行精確測量統計的前提下,沒人能給出答案。
但這個問題還真不一樣。
因為哪怕是沒有發現外星文明,我們依舊可以說,人類文明並不是最弱小的那個。
為什麼呢?接下來說的事情,可能就顛覆認知了,因為地球上啊,還隱藏著另外一個文明,這個文明遠比人類文明弱小得多, 而它的建立和構成者,是一種我們非常熟悉的生物——螞蟻。
可千萬不要被這種生物,渺小的體型欺騙了,它們的複雜性其實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,而它的身上,還隱藏著一個,關乎人類文明存亡的秘密。
今天,我們就來聊聊它的故事。
螞蟻文明
2018年,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」項目團隊,在考察了「古國時代」各個地方文明的特點,從中提煉、歸納出了四個古文明的特徵:
1有一定的農業和手工業基礎。
2有明顯的階級分化。
3有中心城市。
4有大型建築。
也就是說,只要有群體滿足了這四個特徵,那麼就能夠被定義為「文明」。
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,竟然有部分螞蟻,基本滿足這四個特徵。
農業和手工業
在地球上,如果要找一種比人類更古老的生物,那非常容易,可如果要找一種比人類更古老、種植歷史也更悠久的生物,那只有一種,就是「切葉蟻」。
切葉蟻主要分佈在熱帶,是南美洲、中美洲、墨西哥及美國南部地區的特有物種。
整個族群主要由蟻后和工蟻組成,工蟻又按照體型細分為大、中、小、迷你四種類型。
在平日的覓食中,通常是大型工蟻負責生產力部分,它們會用強壯的額葉將樹葉切割,然後中型工蟻會將樹葉搬回它們的地下宮殿,而小型工蟻則在它們的「工作區」就地成立巡邏隊,負責周圍環境的警戒巡邏。
樹葉被運回「宮殿」之後,擔任「園丁」職責的迷你切葉蟻會對樹葉進一步處理,將它們清洗乾淨、擺列整齊並放在合適的位置。
隨後,園丁蟻會把身上的分泌物塗到處理過的葉片上,這些分泌物中富含多種酶類,能夠讓樹葉表鞣化,出現葉漿。葉漿富含大量營養物質,是天然的培養基。
與此同時,另一波園丁蟻,會將從外界採集來的真菌,「種植」在葉漿上。
接下來就是真菌的生長階段了,為了讓真菌們茁壯成長,園丁蟻會給真菌施肥,肥料很「天然」,就是它們自己的糞便。
真菌的生長速度很快,通常只需要幾天的時間就能從葉漿中鑽出,慢慢長大成我們熟悉的蘑菇。
蘑菇在成長的過程中,頂部會逐漸變硬,生成大量的蛋白質,這些蛋白質就是切葉蟻們舌尖上的「美食」。
整個種植過程看似很簡單,只是將菌絲放置到培養基中就完事了,但現實情況,其實遠比這複雜得多。
就和人類種植莊稼作物一樣,切葉蟻在種植過程中除了施肥之外,還會進行除草、打葯等一系列農業活動。
為了讓種下的真菌快速成長,蟻穴內的環境肯定得非常適合真菌們生長,而這也就給其他未被切葉蟻選擇的真菌提供了有利環境。
因此,切葉蟻在種植過程中,還需要面臨一大難題,那就是怎麼保證種下去的真菌,不被其他雜菌所侵染。
它們的辦法簡單粗暴,那就是直接噴灑「農藥」。
原來,在切葉蟻的身上,寄生著一種名為「鏈酶菌」的細菌,這種細菌能夠分泌出一種名為「鏈黴素」的抗生素,可以有效殺死它們園圃中的入侵者。
如果入侵園圃的雜菌過於頑固,「鏈黴素」無法對其造成傷害時,切葉蟻們就會單獨將這些雜菌挑出來,然後由一些年老的切葉蟻,將其背到遠離巢穴的地方丟掉,正所謂哪有什麼歲月靜好,只不過有人為你負重前行罷了。
另外,切葉蟻還有一套純天然的「防護服」——假諾卡氏菌(Pseudonocardia),這種細菌猶如鎧甲一般遍布它們全身,能夠有效阻止真菌對身體的入侵。
看到沒,種植可不是人類的專利,從時間角度來看,螞蟻的「農夫」身份可比人類還要早了五千多萬年呢。
有意思的是,科學家們曾一度認為,螞蟻養殖的只是它們專門培育出來的,單一種類真菌,從遠古延續至今並沒有太大的變化。
但無數的研究數據顯示,這種觀點是錯誤的,因為螞蟻似乎一直在開發新的品種。它們甚至還會跟附近的螞蟻部落交換或共享研究成果,以此來調整已有的菌類。
如果說螞蟻會種植還讓人能夠勉強接受的話,那說螞蟻會「放牧」,可能就讓人三觀盡毀了吧?
其實在整個螞蟻家族中,種植才是小眾技能,「放牧」則是更多螞蟻的拿手好戲。
在自然界中,生存著有很多會吸取植物汁液的小昆蟲,比如蚜蟲。它們吸取汁液後會排出富含糖分的糞便,也稱之為「蜜露」。
在人類來看來可能有些噁心,但螞蟻們對「蜜露」可是甘之若飴。
為了讓蚜蟲產出更多的「蜜露」,螞蟻們甚至還會像人類給奶牛擠奶那樣,用觸角拍打蚜蟲的後背,試圖再來一滴。達爾文在《物種起源》中就曾記錄過這讓人忍俊不禁的一幕。
為了保護自己的「奶牛」,螞蟻們可以說是盡心儘力。
在大風天,如果蚜蟲不小心被大風吹落了,螞蟻們會將它們輕輕叼回葉面,甚至直接帶回巢穴,等風過去了再送它們回去。
而當雨季到來時,螞蟻們則會將它們直接搬到樹上統一管理,避免雨水對它們造成傷害。
明顯的階級分化
在生物學中,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分類概念,叫做「真社會性生物」,這樣的生物總共有三個共同特徵,或者說標準。
分別是:繁殖分工,也就是群體中有專門進行繁殖或完全不參與繁殖的階級。
世代重疊,即群體中的成年、成熟個體能夠達到兩代以上。
社會化撫養,很好理解,就是群體中的個體會照顧其他個體的後代。
如果能達到這三條標準,那麼我們就說這種生物出現了和人類一樣的社會性。
而螞蟻完美滿足這三條標準。所以它們是地球上少有的「真社會性生物」之一。
它們會通過包含居住環境、食物內容、受精卵的數量在內的複雜演演算法,來調控和分配幼蟲未來的職業發展方向,而這也就是所謂的「階級」,不同階級之間的體型、性格會有極大的差異。
比如在剛才提到的切葉蟻中,兵蟻的身體重量甚至能夠比園丁蟻大200倍左右。
中心城市和大型建築
在我們正常的認知中,螞蟻體型渺小,通常巢穴也就大不到哪去,但這樣的「認知」其實是錯誤的。它們建造的大型建築足以讓人類驚嘆。
在日本北海道的石狩(Ishikari)海岸,有一個石狩紅蟻建造的「超級殖民地」。
根據科學家的勘察,這個超級殖民地佔地大約2.7平方公里,裡面生活著3.06億隻工蟻,108萬隻蟻后,約由45萬個相互聯通的蟻巢組成。
在巴西,科學家們曾發現一個巨大的廢棄蟻穴,為了弄清楚它的結構,他們決定向其中灌注水泥。
經過10天的努力,他們總共耗費了10噸水泥,才讓這個深埋地下7米,佔地約500平方米的大傢伙露出了真容。
如此規模的蟻巢,不要說和螞蟻那渺小的體型比了,就算和人類的體型相比,也完全能夠稱得上龐大了。
看到這裡,估計已經有人快控制不住,心中早已出現的那個問題了吧:螞蟻根本就沒有語言和文字,這也稱得上是文明嗎?
其實很多人對語言和文字的理解還很狹隘,從本質上看,語言和文字的作用是傳遞信息,想象一下,如果人類一開始演化出了更方便、更快捷的超聲波和化學信號,那麼還會有後來語言和文字的出現嗎?
《全球通史》的作者、著名歷史學家L·S·斯塔夫里阿諾斯(Leften Stavros Stavrianos)曾指出,由於人類文明的多樣性,我們沒有辦法用一個完全統一的標準來界定一個聚落是否為文明,所以只要滿足典型特徵中的部分,我們就能夠認為他們是文明。
現在,螞蟻滿足了人類對於古文明的定義,所以我們完全可以說螞蟻就是一個文明。
可能有人又會說,這個標準是針對人類設計的,那麼我們此時需要思考的就是「非人類生物滿足了人類的標準」,這究竟是標準有問題,還是我們運用標準的方法有問題呢?
說到這裡,有必要提一下「費米悖論」。
在這個悖論的諸多解釋中,有一種解釋是,在高級文明的眼中,人類文明太過於弱小,因此他們不屑和我們進行接觸或取得聯繫。
就像部分人認為的那樣,螞蟻由於沒有語言和文字,所以不算是一個文明,那麼在高級文明的眼中,人類會不會也因為缺少某種技術或東西,而不被他們承認是一個文明呢?
這是一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。
驚人發現
除了文明,科學家們在研究螞蟻時,還發現了一件讓人震驚的事情,每一個螞蟻群落,竟然都是一個「超級生物」。
在這個超級生物中,每一隻螞蟻就相當於人體內的一個個細胞,它們放棄了自身的繁殖、自己的意志,而為整體服務,目的就是讓生殖器官,也就是蟻后繁育後代,從而將基因傳播出去。
這可不是毫無根據的類比,因為在人類體內,除了生殖細胞以外的細胞,大體上可以分為兩類,一類是到了一定數量之後,就會停止分裂,死一個就少一個,而另一類是能夠分裂再生的。
後者有一個特殊的「自殺」機制,也就是到了合適的時候,它們會自己選擇凋亡,不會無限制的分裂繁殖下去,這種有悖「天性」的機制顯然是為了集體服務的。
不然一旦這個機制出現了錯誤,細胞無限分裂繁殖,就會對機體造成巨大的傷害,而這也就是癌症的本質。
在螞蟻族群中,工蟻放棄了繁殖能力,為集體服務,這就相當於人體內的細胞自己凋零。
當然,「超級生物」的結論並不僅僅來源這種類比。
20世紀30年代,瑞典動物學家克萊伯(Max Kleiber)在測量了大量動物的能量消耗率之後,得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冪律關係——動物的能量消耗是它體重的3/4次方,這種關係被後人稱為克萊伯定律(Kleiber's law)。
它是什麼意思呢?就是說,動物的能量消耗和體重不是成正比的關係。
假設一頭大象的體重是老鼠的10000倍,那麼它的能量消耗就只有老鼠的1000倍。
由於克萊伯定律是生命的一個重要特徵,具有普適性,所以如果蟻群群落真的是一個超級生物,那麼也應該遵循這個規律。
經過大量的實驗證明,蟻群確實遵循這個規律,因此,由無數螞蟻組成的群落,的確是一個超級生物,也就意味著,它們群落的能量消耗率,是群落重量的3/4次方。
這是一個非常奇妙的比率,它揭示了螞蟻身上隱藏的最大的秘密——可持續發展。
我們假定一隻螞蟻的能量消耗是1,將10000隻螞蟻孤立測量的話,它們每一隻的能量消耗依舊是1,加起來的總和就是10000。
但如果將這10000隻螞蟻放在一起,組成一個社會群落,那麼就會出現神奇的一幕:能量消耗總量驟降到了1000。
這代表著,在螞蟻社會中,每一個成員消耗的能量要比孤立的個體更少,而使用能源的效率要比孤立的個體更高。
從這個角度來看,以蟻群為代表的超級生物,和人類這樣以細胞為基礎的常規生物,雖然形態上差異很大,但本質上其實都是一樣的。
而根據著名理論物理學家傑弗里·韋斯特 (Geoffrey West)的觀點,現代城市其實也能看作是一個「超級生物」,也就是說,它同樣也適用克萊伯定律。
那麼問題來了,將克萊伯定律放到人類社會中,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呢?
在生物界,生物的生長是由能量消耗率驅動的,由於能量消耗率和體重的之間的3/4指數小於1,所以動物的生長隨著時間的推移,必然會有停止的一天,是一個封頂曲線。
但在人類社會中,促使城市發展的核心是資本,而資本的本質人類無盡的貪婪,所以此時克萊伯定律中的指數是大於1的。
我們將時間作為X軸,城市人口總量作為Y軸,會得到一個沒有上限,且增速越來越快的曲線,而它將會在某個特定的時間達到無窮大。
但地球上蘊含的資源卻是有限的,這就意味著,人類城市將會在曲線達到無窮大時崩潰。換句話說,人類城市或者人類文明,遲早都會有終結的一天。
這個結論聽起來確實讓人有些絕望,但從某些角度來看,這又何嘗不是一種自然規律呢,畢竟在現有的宇宙模型中,宇宙都會有消亡的一天,渺小的人類又怎麼敢談「永恆」呢?
不過好消息是,科學家們已經發現「創新發明」會影響克萊伯定律中的指數,從而不斷改變曲線的軌跡,最終推遲崩潰到來的時間。
但這也依舊不是長久之計,因為「創新發明」之間的時間間隔要求,會越來越短,人類終有一天會跟不上這個節奏,屆時崩潰的夢魘將會再度來襲。
那到底要怎麼辦呢?其實蟻群已經給我們答案了,那就是進行可持續發展,最大程度上減少對資源能源的消耗,獲得更多「破局」的時間,以擺脫地球資源的束縛。
畢竟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,我們的未來在浩瀚的宇宙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