兄弟姐妹中,「最命苦的」通常是這一位!90%的家庭都一樣...

最近,朋友跟我抱怨,說和她同組的同事小張、總是和她搶功勞。

「我們同時進的公司,關係非常好,私下也算是朋友。結果上次開會彙報項目,我講了自己的方案,她一直打壓我的點子,去襯托她的主意有多好。」

「不僅如此,她有時候私下也非常強勢,什麼都要爭。有一次,我們幾個人去吃飯,她非要去一家日式餐廳,我並不是很想去。她和我爭了很久,最後我還是妥協了。真想不通,她為什麼這樣?」

看著朋友困惑的眼神,我突然好奇問了:「她家裡有兄弟姐妹嗎?」

「之前聽她說有個姐姐,還有個弟弟,不過她常常抱怨她兄弟姐妹不好。」

聽到這裡,我心裡已經有了答案...


朋友的同事是家裡第二個孩子,什麼都要爭,其實這和她的原生家庭有密切關係,這樣的人,表面看起來強勢,其實心中飽含難言之苦。到底是怎麼回事呢?

在某乎曾看到一個熱門討論,關於「兄弟姐妹中,最命苦的通常是老幾?」

其實,心理學的觀點早已告訴了我們答案。


很多家庭的父母,還沒有孩子的時候,對新生命的到來充滿期待,經常幻想養孩子是什麼樣的體驗,並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,整個人既興奮又忐忑。

那麼,到了第二個孩子呢?

顯然,第二個孩子往往不會受到那麼多關注,父母對老二很容易出現「情感忽視」(Emotional Neglect)。

這指的是,孩子在關係中,沒有得到對方應有的情感支持、關注和回應。

舉例,當孩子感到害怕或者生氣,父母沒有給予安慰,任由孩子在那裡哭鬧,直到孩子哭累,或是當孩子想讓父母陪自己玩一會兒,父母卻做自己的事、或是沉迷手機,沒有回應孩子的需求。

久而久之,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,會覺得家人不夠關心自己,而引發一系列情緒、性格方面的問題。


美國心理學家簡·尼爾森在《正面管教》總結出,「情感忽視」對孩子成長的深遠影響,包括三個方面:


一、情感調節困難

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回應不及時,缺乏情感方面的指導,孩子將很難合理地表達、管理自己的情緒,長大後會出現情感調節困難的狀況。


二、人際關係敏感

在家受到的關注度不夠,這類小孩會缺乏安全感。為了獲得父母更多關注,他們會觀察父母的情緒變化、去討好父母。

在和其他人的交往過程中,也會過度關注別人的情緒,變得小心翼翼,生怕做錯事。


三、自尊心低下

這類孩子在一個不受重視的環境中長大,會覺得是不是自己不夠優秀?所以才被忽視。

有的人在這種低自尊的情況下,便會努力去證明自己。


回到文章開頭的案例,小張作為家裡的老二,可能長期處於不受父母重視的環境,形成了較低的自尊感。

於是小張便努力想向別人證明:我是很優秀的!是值得被更多人關注的!

久而久之,這種行為習慣、心態也帶到了工作、與朋友的交往,變得過分爭強好勝。

甚至有時候會透過打壓別人、批評別人,來獲得自信,從而證明自己。


根據約翰·鮑爾比(John Bowlby)和瑪麗·安斯沃斯(Mary Ainsworth)的依戀理論,穩定的早期親子關係對孩子的情感和社會發展至關重要。

第一個孩子,通常會在父母身上建立起穩定的依戀模式。

在父母已經被第一個孩子「佔據」的情況下,第二個孩子難以建立同等深度的依戀聯繫。

不過這個理論也存在爭議,有人認為,不管是先出生還是後出生,父母給予的愛都是一樣,孩子對父母的依戀程度也是一樣,不存在多與少的問題。


阿爾弗雷德·阿德勒(Alfred Adler)是人格心理學的代表之一,他最早提出了「出生順序」對孩子人格發展的影響。

具體的影響為:


長子:通常在獨享父母關注的時期,形成較強的責任感和領導力。

中間的孩子:感到被夾在中間,既沒有長子的權威,也沒有幼子的嬌寵,可能會努力尋找自己的位置和價值,也容易感到被忽視和缺乏安全感。

幼子:通常是家中的「寶寶」,經常是被溺愛的那一個。

在阿德勒的觀點,家庭中間的孩子(通常是老二)最容易遭受情感上的忽視,處於一個比較尷尬的位置。

看來,兄弟姐妹中,老二是最「命苦」的。


在一次隨機採訪中,一位媽媽提到了她的觀點:

「我有三個孩子,老大非常優秀,在國外讀大學,是全家的驕傲。對於家裡的老二,我們希望他更獨立,如果能照顧一下家裡的老幺,就更好了。畢竟最小的孩子還在上幼稚園,有時候父母忙不過來,作為哥哥理應多幫忙。」


從這段採訪中不難看出,老大已經到外地發展,老二則被家裡寄予厚望,希望他能幫忙照顧老幺。

但是,誰來照顧老二的感受呢?

對於「兄弟姐妹中,誰最命苦」這個問題,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,但是,心理學觀點和身邊的實例告訴我們,老二往往是最慘的,可能90%的家庭是這樣。


對此,你怎麼看呢。


參考來源:搜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