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氣變冷!別讓「中風」找上門 出現「3個信號」需警惕

進入秋冬季,多地降溫明顯,中風等心腦血管疾病迎來高發季。天氣變冷,為何會增加中風風險?高風險人群如何應對季節交替?出現哪些信號,需要引起警惕?

專家提醒,氣溫驟降時,血管會收縮,導致血壓升高、心臟負擔加重,容易造成血管阻塞或破裂,誘發中風。季節交替,心腦血管疾病患者需注意防寒保暖。中風可防可治,養成適量運動、合理膳食、戒煙限酒、規律作息的健康生活方式,可大幅降低中風發生風險。


氣溫驟降需防範心腦血管疾病

中風又稱腦卒中,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,通常分為缺血性腦卒中(腦梗死)、出血性腦卒中(腦溢血)。中風發病急、病情進展迅速,是當前第一位致殘病因。

當前,進入秋冬季,晝夜溫差加大,氣溫下降明顯。專家提醒,需要注意氣溫驟降帶來的心腦血管疾病風險。那麼,天氣變化,與心腦血管疾病之間究竟有何關係?


醫師黃立安介紹,當氣溫下降,尤其是寒冷空氣刺激時,血管會自然收縮,導致血壓升高,增加心臟負擔,增加腦梗死、腦出血、心肌梗死等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。


哪些人容易中招?黃立安表示,高血壓、糖尿病、血脂異常、房顫,以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,如高鹽高脂飲食、吸煙、飲酒、缺乏鍛煉等,都是中風的危險因素。危險因素越多的人,發生中風的可能性越大。

「此外,還有一些容易被忽略的因素。」黃立安說,比如不當頸部按摩、外傷等可能引起頸動脈夾層,頻繁口服緊急避孕藥會導致血液處於高凝狀態,發生血栓的風險高。


黃立安表示,秋冬季節,有中風病史、高血壓、糖尿病、高血脂的高風險人群,要注意防寒保暖,避免長時間暴露在低溫寒冷環境中。


「目前,天氣整體還比較舒服,不算冷也不太熱,沒有明顯的氣溫驟降,尚未進入心腦血管疾病高發期。」黃立安說,但對於高風險人群來說,不能掉以輕心,特別是秋冬季晝夜溫差加大,要注意觀察氣溫變化,定期監測血壓、血脂、血糖等指標。



90%以上的中風通過積極預防可以避免

不少人關心,出現哪些信號,需要引起警惕?黃立安表示,中風發病初期,癥狀相對較輕,但依然有跡可循,比如出現頭暈、心慌、胸悶、肢體麻木無力等。「有些人會誤以為是太累了,睡一覺就會沒事,但這些癥狀可能是中風發作前的『預警信號』。」

黃立安提醒,患者一旦出現嘴角歪斜、失語、雙臂不能平舉等癥狀,要立即撥打急救,或者根據卒中急救地圖,就近前往醫院就醫。

在等待救援過程中,如果患者已經昏迷,要第一時間把患者頭轉向一側,保證氣道通暢。同時,解開領口紐扣、領帶、褲帶等束縛物,不要隨意搬動患者,更不要喂葯、餵食物。


「中風是一種急性發作的慢性病,可防可治。」黃立安說,公眾要掌握兩個關鍵點,即中風是慢性病,要找到病因長期預防,對各種危險因素進行有效干預,可以預防90%以上的中風發生;急性發作時,趕快就醫,很多醫院建立了卒中急救綠色通道,患者送到醫院後,可以及時得到規範治療。

這些年來,黃立安接診過不少中風複發的患者,複發的一個重要原因,在於沒有改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。

「中風重在預防,健康的生活方式可大幅降低中風發生風險。」黃立安表示,要保持適度體育鍛煉,對老人來說,可以嘗試快走、慢跑、打太極拳等運動,堅持循序漸進原則,不提倡做體能訓練、對抗性運動。同時,清淡飲食,做到低鹽少油,患有基礎疾病的人群,要堅持按醫囑服用藥物。


對於患有基礎疾病的老年人來說,寒冷天氣下洗澡,水溫也不宜過高。黃立安解釋,天氣寒冷的情況下,血管收縮,血壓較高,如果突然進入高溫環境,會引起血管擴張,血壓迅速下降,容易導致腦部供血不足,引發頭暈甚至中風。



文章參考:今日頭條